江南大学2014年度博士后招聘公告
江南大学2014年度博士后招聘公告
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排名第一,轻工技术与工程排名第二,设计学并列第四,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名第五。在ESI最新统计中,学校工程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等4个学科进入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通过IFT国际认证(中国唯一)。拥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个博士后流动站。
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排名第一,轻工技术与工程排名第二,设计学并列第四,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名第五。在ESI最新统计中,学校工程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等4个学科进入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通过IFT国际认证(中国唯一)。拥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作为我国轻工、食品、工业设计、纺织等高科技的摇篮,建有食品领域研究单位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酵工程领域研究单位中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2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973”、“863”、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大批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
根据学校科研实际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具体招聘方向详见附件1。
一、岗位基本要求
1、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
2、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有科研实践背景,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原则上应不低于学校该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的量化标准;
3、拟开展的研究工作与流动站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并具有创新性;
4、具备全日制进站工作条件,本校博士毕业生不能进入本校同学科(一级学科)的流动站。
二、相关福利待遇
1、工资收入:原则上与学校专技七级岗教师相同(税前约合人民币10万/年);
2、与我校职工享受同等公积金、医疗保障待遇;
3、学校提供3万元安家费;
4、住房、户口等其他方面根据学校相关政策执行;
5、合同期一般为两年,在站期满后,如表现优异,可申请留校任教。
三、应聘者需提供的资料
1、本人简历;
2、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或博士论文答辩证明;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主要研究成果;
4、委托、定向培养和在职工作以及现役军人必须提供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同意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证明,并须注明对其出站后工作去向的意见;
5、填写《江南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表》(附件2)。
四、联系方式
应聘者请提交“三、需提供的资料”中所涉及的资料的书面材料邮寄至江南大学博管办,同时交电子版材料(发送至xbgb@jiangnan.edu.cn,邮件标题请写明:海归人才网+姓名+专业+应聘岗位),学校通过初审后通知面试。
联系人:周老师,陈老师
联系电话:0510-85913966,0510-85913512
邮编:214122
联系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江南大学人事处(行政楼A223,A218)
江南大学博管办
2014年2月18日
附件2:江南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表.xls
江南大学2014年度博士后招聘具体岗位要求 | |||||
序号 | 依托流动站名称 | 工作任务(简要说明) | 需求人数 | 导师姓名 | 备注 |
1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1. 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在合作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课题;并能够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 根据创新研究需要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或其他基金等科研项目; 3. 协助指导研究生; 4. 开发具有光电等特种功能性的纤维原料; |
1 | 葛明桥 | |
2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负责组织和开展涤纶超仿棉经编面料的研究工作及产业化推广 | 1 | 蒋高明 | |
3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解决高氧化度下壳聚糖主链糖苷键降解问题,为缓解多糖分子链糖苷键在氧化过程中的降解提供理论依据。分析壳聚糖氧化产物及壳聚糖季铵盐对纸页增强作用机理,为进一步优化氧化壳聚糖制备造纸增强剂的工艺提供理论指导 | 1 | 龙 柱 | |
4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1. 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合作教授的指导下承担科研课题; 2. 根据创新研究需要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或其他基金等科研项目; 3. 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4. 协助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 |
1 | 任学宏 | |
5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制备具有特殊功能的彩色纤维薄膜,阐明色素分子与溶胶成分的键合原理以及不饱和基团对巯基-烯点击反应过程的影响。分析色素分子与硅溶胶、巯基化合物等成分的结合强度,解决纤维基薄膜颜色深度、颜色牢度及均匀性问题。 | 1 | 王潮霞 | |
6 | 纺织科学与技术 | 研究利用生物的方法实现麻、羊毛等天然纤维的功能化改性及机制 | 2 | 范雪荣 | |
7 | 纺织科学与技术 | 对多电机全伺服传动的细纱机的控制系统进行优化,包括整机监控系统。 | 2 | 高卫东 | |
8 | 纺织科学与技术 | 对现有喷气织机的引纬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实验验证和优化改进,实现压缩气流消耗的下降。 | 2 | 高卫东 | |
9 | 纺织科学与技术 | 1. 功能纤维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 功能纤维的表面改性; 3. 功能纤维制品的成型与加工; 4.功能纤维制品的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 |
1 | 魏取福 | |
10 | 化工工程与技术 | 传感器研究 | 1 | 宋启军 | |
11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借助2-O-硫酸基转移酶与C5-异构酶天然协同催化的特性,以K5多糖为前体合成人工肝素类似物,获得一系列不同程度高艾杜糖醛酸含量肝素类似物,基于结构分析和活性研究,阐明艾杜糖醛酸含量和分布对人工合成肝素类似物结构和生物活性影响情况。 | 1 | 陈敬华 | |
12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功能高分子的分子结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 1 | 陈明清 | |
13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设计合成新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对合适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工程放大和工业化生产工艺的研究,实现产业化。 | 1 | 崔正刚 | |
14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设计、合成性能优良的铝烷化合物,并将其应做微电子先进材料。 | 2 | 丁玉强 | |
15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基于共轭化-诱导组装-自交联耦合从亚油酸制备有序微胶囊的微加工机制 | 1 | 方 云 | |
16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极端环境使用的特种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1 | 方 云 | |
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工作内容:1、重点研究大分子自组装胶体的制备及其在功能涂料领域的应用拓展,包括合成、改性并规模化制备双亲大分子,自组装或自乳化制备功能大分子胶体或胶体粒子,探索大分子组装体系在软颗粒乳化剂或先进功能涂料(如传感涂料、生物基涂料、微电子涂料等)领域的实际应用。2、组织协调相关课题人员开展研发及应用拓展,与合作公司开展合作交流尝试涂料胶体产品或器件样品的制备。3、负责总结课题进展报告、撰写科学论文,申报相关课题(基金、科技支撑、或产学研等)。 | 1 | 刘晓亚 | |
18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工作内容:1、重点研究双亲大分子合成、结构表征,自组装功能胶体或智能胶体粒子制备及其在表面、界面行为研究;包括合成、改性制备双亲大分子,大分子自组装制备功能胶体或胶体粒子,探索大分子组装体系在软颗粒乳化剂或表面活性大分子胶体粒子的结构、性能及应用基础研究。2、组织协调相关课题人员开展基础研发及应用基础拓展。3、负责总结课题进展报告、撰写科学论文,申报相关课题(基金、863、科技支撑等)。 | 1 | 刘晓亚 | |
19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功能性甜菊糖苷的酶法制备、催化分子识别机制及甜菊糖苷的代谢机制研究 | 1 | 夏咏梅 | |
20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注浆用石膏模具改性技术研究 | 1 | 夏咏梅 | |
2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装备生产过程精益管控与制造物联技术研究; 2.制造能效监管与节能优化研究 |
2 | 纪志成 | |
22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围绕食品、发酵等生产过程,研究多模型参数与状态估计理论及方法,过程优化与质量评估方法,多模型控制理论等;开发智能化过程控制系统及性能监测评估算法。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10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申报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 1 | 刘 飞 | |
23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对鉴别性稀疏编码与模糊多核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和智能钻进系统进行研究和开发 | 2 | 吴小俊 | |
24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谷氨酸棒杆菌重组菌株及相关表达元器件的开发、创新型谷氨酸棒杆菌外源蛋白表达系统的建立 | 1 | 白仲虎 | |
25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酿酒酵母氮代谢调控过程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拟采用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阐明酿酒酵母氮代谢过程的全局调控机制。 | 1 | 陈 坚 | |
26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微生物合成维生素C关键辅因子合成与再生调控机制。拟采用系统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手段,分析维生素C合成过程中,PQQ的合成与再生机制。 | 3 | 陈 坚 | |
27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酶分子改造和发酵过程优化 | 2 | 堵国成 | |
28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江南地区建筑遗产保护与特色传承的系统性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传统建筑遗产的本体价值,特色传承方式,国家相关制度与政策,生态化、数字化、社区化多样的保存方式等,探索处于高速都市化中的江南地区建筑遗产保护与特色传承的成功模式。) | 1 | 过伟敏 | |
29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通过功能基因组学手段,研究酿酒酵母细胞在高温条件下耐受高浓度葡萄糖和酒精的分子机理,进而对酒精工业中的酵母菌株进行理性改造和修饰,并评判其应用价值。 | 1 | 蒋伶活 | |
30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从事微生物生理代谢及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工作 | 3 | 刘立明 | |
31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开发工业酶制剂,研究其分子催化机制,并进行蛋白质工程分子改造 | 2 | 聂 尧 | |
32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高产乙偶姻芽孢杆菌系统代谢工程及其发酵调控 | 1 | 饶志明 | |
33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法完成工业微生物的细胞壁结构改造。 | 1 | 王小元 | |
34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针对食源性致病菌和生物毒素,探寻细菌表层分布的特征分子或释放的信号分子,研究各种生物毒素的合成及调控机制,解析致病菌或毒素和宿主之间的互作机制,从分子、细胞、动物多层次多水平解析食源性病原菌和生物毒素的致病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检测和控制策略。 | 1 | 王小元 | |
35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立足于工业生产中所涉及的关键酶,系统全面开展工业酶的应用基础研究。根据工业酶制剂反应机理,挖掘具有特定功能的天然工业酶基因;系统研究工业酶催化机理及定向改造机制;探究构建高效安全的工业酶分泌表达系统的分子基础,研究不同表达系统产酶工程菌的代谢特征及高效制备策略;阐述工业酶高效复配及应用机理,制定合理的酶应用效果检测及评价标准,以期形成工业酶功能优化、安全高效制备以及高效复配应用等系统理论基础和核心关键技术。 | 2 | 吴 敬 | |
36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英文资料翻译、实地调研、翻拍、数据采集、分析、国际会议组织协调 | 1 | 辛向阳 | |
37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研究相关装备的自动化和计算机控制 | 1 | 徐学明 | |
38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通过挖掘酿造微生物基因组学的生物信息,研究中国酿造食品微生物的风味组分,代谢途径及代谢机制.酿造产品的风味化学及形成途径的研究. | 2 | 徐 岩 | |
39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以镇江香醋或浓香型白酒为代表,采用基于元基因组(Metagenome)测序等技术手段研究我国传统固态发酵食醋、白酒微生物及其基因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深入解析以酒精为底物合成影响镇江香醋或白酒风味,明晰主要功能微生物在其风味合成中的作用,为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固态发酵食品工艺机理,指导酿造功能菌群开发利用与优化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 2 | 许正宏 | |
40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针对甾体药物中间体生物转化菌种稳定性差,底物投料浓度低,以及薯蓣皂素生产中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拟采用传统选育手段、现代生物技术筛选改良获得优势菌株并进行改造,提高菌株的催化活性和底物耐受性,进而提高生产中底物的投料浓度进行具体研究。 | 2 | 许正宏 | |
41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发酵微生物多糖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 1 | 詹晓北 | |
42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围绕工业酶制剂研究和生产领域重组酶蛋白高效分泌表达这一问题,构建酶蛋白的枯草杆菌新型高效表达系统。通过系统研究枯草杆菌遗传特性,分析筛选酶高表达载体关键元件,深入研究酶分泌转运机制,对关键组份分子进行优化改造,对分泌途径和分泌元件进行优化组合,开发适应性强、对外源蛋白质表达通用性好,能够制备多种重要工业及医药用酶制剂的枯草芽孢杆菌高效分泌系统。建立枯草芽孢杆菌高密度、高强度发酵工艺以及重组酶下游分离、制备技术,实现高产量、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效生产工艺。 | 1 | 周哲敏 | |
43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围绕益生菌、益生元及肠道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研究开展研究,能带领硕博研究生团队进行高效率研究工作,能发表系列高水平SCI研究论文,申请国际国内专利,同时辅助方向教授完成某个领域的研究任务 | 2 | 陈 卫 | |
44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围绕脂质生物合成、代谢与人体健康的相互关系开展研究,能带领硕博研究生团队进行高效率研究工作,能发表系列高水平SCI研究论文,申请国际国内专利,同时辅助方向教授完成某个领域的研究任务 | 2 | 陈永泉 | |
45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包括产酶目标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产酶条件优化、异源表达、发酵调控策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提高胞外酶活;烘焙及面制食品酶应用酶学特性、面团体系中的发酵流变学、动态流变学、热力学及影响面团乳化稳定性、感官及质构特性的研发等 | 1 | 黄卫宁 | |
46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1.高能膳食对小鼠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甲状腺素与胰岛素对胰腺的保护及II糖尿病的调节作用,通过细胞学、组织基因、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并进行基因表达芯片分析及microRNA测序结果分析。2.抗氧化功能因子对基因、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 | 2 | 乐国伟 | |
47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1、功能性脂质(油脂)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重点针对天然功能性油脂、生物合成功能性脂质的研究,并开发产业化系统化技术;2、协助合作导师指导研究生,以及撰写相关的课题申请和研究报告;3、在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 1 | 刘元法 | |
48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1、传统黄酒酿造过程中多糖、多肽及其复合物成因分析、调控机理及其与健康的关系;2、基于基因组学的传统黄酒酿造过程中的风味形成途径及调控研究 | 2 | 毛 健 | |
49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中多种毒素协同毒性效应评价 | 1 | 孙秀兰 | 需要男性,具有生物毒理学和分析化学背景 |
50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1、新型纳米材料制备、检测方法构建;2、协助合作导师指导研究生,以及撰写相关的课题申请和研究报告;3、在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 2 | 王周平 | |
51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展开供应链体系中关键环节的食品安全危害因素与风险形成机理研究,重点是:(一)引发食品安全风险的危害因素分析;(二)食品安全风险类型及危害程度评估;(三)食品安全风险形成机理解析 | 2 | 吴林海 | |
5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1、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2、发酵技术在鱼类制品发酵中的应用及风味形成机理研究;3、发酵鱼糜凝胶形成机理研究;4、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应用及功能研究 | 1 | 夏文水 | |
53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开展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物质快速识别、检测和控制技术,以生物探针为基础,构建不同类别危害因子的高通量检测传感技术和产品,为实现食品加工过程中危害因子的快速筛选、甄定与检测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平台 | 2 | 胥传来 | |
54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1、基因工程菌的构建;2、糖酶性质研究;3、低聚糖、稀有糖等功能型配料的生物制备与分离精制 | 1 | 杨瑞金 | |
55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拟采用毕赤表达系统对多种工业用酶进行表达,以期获得高表达重组菌。 | 1 | 余晓斌 | |
56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1.横向课题、基金项目申报书的撰写。2.负责横向项目的具体实施。3.项目结题报告的撰写。4.发表高质量文章1-2篇 | 2 | 钟 芳 | |
57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围绕食品蛋白功能性及稳定性的研究领域开展研究,特别是侧重于有关动物源蛋白(乳蛋白、肌肉蛋白及水产蛋白)及其结构、功能及在食品体系中稳定性的应用基础研究; 同时协助合作导师指导研究生,撰写相关的课题申请和研究报告,并在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
2 | 周 鹏 |
Tags:江南大学
作者:haigui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