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对“缺证”海归人才且留且珍惜
“海归”变“海待”这类事,放在今天原本一点也不算稀奇。但倘若对方各方面能力都达标,只是因为无报到证、无英语等级证而被卡、被“海待”,那么令人感到的就不仅仅是遗憾了。
由于媒体的及时介入,相关部门的态度已有所松动。“建议她先报考,到了审核时,她所报的单位会将她的情况上报到市局人事处,再由市局人事处进行审核”的表态,虽然没有打包票,但终究给人以一丝希望,说不定接下来胡小姐就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过,对于作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报考“肠梗阻”,公共舆论显然不能因为个例的成功而就此欢呼。(4月8日《温州晚报》)
卫生局人事处相关人士表示,类似于胡小姐的情况以前并未碰到过。这说的恐怕是实情,同时也应该承认,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在人才的招录过程中,对报考者的学历、背景、以及某方面的专长做出一些硬性规定,也有其客观必要性。如果毫无规则、随时可以变通,那等于是向“萝卜招聘”、“暗箱操作”敞开了大门,结果还不乱了套?
只是,这些“硬杠杠”的设置,必须是要有利于人才的遴选,而非刁难人。市中医院“不管是否为留学人员,必须提供报到证才可以审核通过,否则不能报名”的回应,以及卫生局人事处“打了9个,没有一次接通”的尴尬,让我们看到的是相关单位与主管部门在对待招聘、对待人才这件事上的颟顸与傲慢。
当前,温州正处在全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征途中。可以预见,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出过国、喝过洋墨水的国际人才回到或前来温州求职、创业、淘金、追梦。不因老一套的“国内标准”卡死这些国际人才的落地,是我们必须直面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试想,为什么杭州卫生局的招聘考试,没有遇到过需要报到证的情况,并且在招聘公告上,也会标有多少分的新托福成绩相当于英语四六级证书,而在温州报考却被卡在了报到证上?留了趟学的中国人尚且如此,那些一天“中国式教育”都没有接受过老外又该多遭罪啊,你让他们到哪里去弄派遣证、外语等级证书?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些做法不啻为向他们下“逐客令”。
卡人易,揽才不易,且留且珍惜。要想破除温州投资环境存在的“人才缺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和审批繁琐”三大困境,首先必须在招录程序和体制上“与国际接轨”。否则,一边“伯乐团”远赴欧美招才引智,一边却拿报到证、英语等级证卡住到手的人才,如此做法岂不是舍近求远、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