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生就业匹配研究应加强
1978年,我国招收了“文革”后第一批共18名博士生入学。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博士生招生规模跨越了百、千、万三个数量级。到2008年,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博士生就业问题逐渐引起多方关注。在英美等高等教育强国,博士毕业生的大规模扩展阶段始于上世纪60年代,因此博士毕业生就业问题早早就引起了国际上不同学科领域学者与跨政府组织的关注。尤其是在2011年,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连续刊发三篇文章,直指博士毕业生与学术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的严重供需矛盾,引爆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热议。因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具有独特性,很多学者将其对应的劳动力市场进行专门分析,称之为学术劳动力市场。
那么,目前我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怎么样?笔者希望能够从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匹配角度进行一些分析,因为就业不匹配意味着博士毕业生通过博士学习积累的人力资本的损失,而这方面,此前我们所做的研究并不算多。
就业匹配可以分为横向匹配和纵向匹配。其中,横向匹配是指所学专业和所做事情是否匹配,也即学用匹配;纵向匹配是指所受教育层次和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层次是否匹配,也即是否存在过度教育或者教育不足。笔者将基于一项2016年上半年全国范围的博士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看博士毕业生学用匹配的情况。总体而言,博士毕业生存在学用不匹配的比率为9.7%,不到10%,这说明目前我国博士毕业生虽然存在一定的学用不匹配状况,但情况并不是很严重。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学用不匹配的比率略高于男性。地区差异中,东部出现学用不匹配的比率最高,西部其次,中部最低。从学科差异来看,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用不匹配的比率最高,达到了14%。
进一步看专业的情况,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这两个专业出现学用不匹配的比率最高,分别为24%和19%。学用是否匹配与本硕期间就读的学校层次没有明显对应关系,并非就读学校层次越高,学用不匹配的比率越小或者越大。就工作单位而言,在政府机关工作学用不匹配的比率最高,达到了26%,超过了1/4,而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的学用匹配概率非常高,超过了95%。
接着来看博士毕业生过度教育的情况。总体而言,有近1/3的博士毕业生认为自己存在过度教育情况,这个比例对于博士毕业生而言是较高的。因为如果在学术或者研发岗位,博士毕业生应该是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应该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大材小用”的。和学用匹配状况一样,女性出现过度教育的比率也高于男性。从工作单位来看,大型国企中出现过度教育的比率最大,高达72%,这是国企本身需要好好反思的地方。
从学科分类上看,工程与技术科学类出现过度教育的比率最高,达到39%;具体专业方面,机械工程、信息与系统科学这两个专业出现过度教育的比率最大,分别占到本专业总人数的47%和45%。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尝试给出如下建议。
其一,注重针对博士生的求职教育和实习教育。博士毕业生的求职方向逐渐多元,根据数据分析发现,前期的实习经历对博士毕业生就业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建议高校应该重视博士生的就业引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多种就业服务,与优质企业、研究机构或者其他单位建立合作,不仅在实习上予以帮助,同时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引导。
其二,博士毕业生自身也应该正确认识就业匹配的问题。根据数据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匹配情况也会越来越好。因此,年轻的博士毕业生应该正确认识就业可能存在不匹配的情况,通过自身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匹配概率。
其三,加强对女性博士毕业生就业的关注。早有研究讨论、分析过我国女性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研究发现虽然女性博士毕业生最终在就业概率和起薪上并不输于男性博士毕业生,但女性博士毕业生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求职时间与精力。而我们的研究发现女性博士毕业生在就业的横向匹配和纵向匹配上都处于劣势地位,这进一步证实了女性博士毕业生就业劣势地位,因此高校有必要针对女性博士毕业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与帮助。
最后,正如前文所说,要加强包括对博士毕业生就业匹配度研究在内的就业专门研究。虽然目前在博士毕业生分布中,学用不匹配占比相对较小,但是过度教育率却并不低,而且有些学科与专业的就业不匹配程度还是比较严重的。这说明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因学科和专业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结合博士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以及整个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等进行更为精准的分析与研究。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