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云院士:应给“千人计划”特殊经济政策
黄伯云认为,为更好保障引进人才的稳定性,国家可以出台特殊政策,加大“千人计划”入选者所申请科研项目中人员经费的比例。
“‘千人计划’实施几年来,科研启动经费不足、科研项目参与人员偏少等问题开始显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相比本土人才,从海外引进的人才需要更高的工资收入。”黄伯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千人计划”所引进的海外人才很多在国外都具有教授级别职位。这些人在国外年薪往往在10万美元以上,有的甚至将近20万美元。
反观国内,一方面,一般教授的年收入还不到10万元人民币;另一方面,根据相关规定,对引进的高层次创业人才,中央财政给予每人100万元人民币的生活补助,同时有关地方应提供配套支持,但随着经济发展,这一数额已显得“捉襟见肘”。
“即使加上地方政府配套的资金,也就不过200万元。如果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很难购买一套住房。”
为此,他主张将“千人”的国内年薪标准设定在10万美元以上,也就是至少60万元人民币,以此来更好地保持他们的稳定性。
那么,这笔10万美元的薪资从何而来?
“不能全部由其工作单位提供。”这不仅将是工作单位的一笔沉重负担,而且还将激化本土与海外人才之间“内外有别”的矛盾。
黄伯云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打破科研经费中人员经费比例较低的惯例,使他们的年薪能够接近10万美元。
“美国的大学科研经费,就包含了申请人暑假期间3个月的工资。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还难以全面实行。但是,考虑到海外人才的特殊性,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黄伯云认为,通过实行这种政策,也有利于在聘期结束后,为其提供部分资金来源,建立有效的“高薪酬”退出机制,还不至使“内外有别”的矛盾过于激化。
Tags:
作者:haigui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