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招聘海归人才不再惟学历 更青睐匹配型人才
3月29日,春季留学英才招聘会在京落幕。数据显示,近几年留学生回流现象加速,三年来每年增加约8万人,在海归越来越多的今天,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直击现场
各行业冷热度不一
当破纪录的727万毕业生即将再次考验就业市场时,对于有着国际教育背景的海归人才来说,同样也在接受着市场的检验。3月29日,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举办的“春季留学英才招聘会暨高端人才洽谈会”现场,北京商报记者同样看到了海归就业“竞争难”的一面。
当天的招聘会共来了120余家用人单位。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到,热门的岗位仍分布在一些国企、外企、名企那里,如西门子、微软中国、奔驰汽车等明星企业,招聘现场依旧排起了长龙。而对于一些民营企业、偏传统的用人单位那则稍显冷清。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的高校也是招聘方的一个重要主体,共有北大医学部、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一二十家单位。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微博)某张姓招聘负责人坦言人才难招,简历的投递数量也寥寥无几。“这可能与高校自身的招聘门槛有关吧,绝大多数岗位都要求海外名校、博士(后)教育背景,相对来说,这方面的人才是比较稀缺的。”
在当天的洽谈会上,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同时公布了《2013年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报告》显示,海归就业首选国企和外企,其次是事业单位、民企等。同时,《报告》显示另有1/3受访者并无明确偏好目标。
招聘方说
更青睐匹配型人才
数据显示,近几年的留学归国人数正以年均8万人左右的规模在增长,2011-2013年分别约为19万人、27万人、35万人。人才回流的增多意味着企业对海归的选择范围增大,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会青睐怎样的人才呢?
“目前,我们在招聘的时候已经不再把学历作为重要因素了,无论是海归还是本土毕业,在学历方面并无硬性要求,因为我们首先会有一个网上简历投递和测评环节,对于匹配相关岗位的求职者,才会进一步安排面试。”壳牌(中国)某HR表示。
三星电子的一位HR表达出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在招聘时讲究的是岗位的匹配度,也就是看该员工能否在该岗位上展现出自我价值。“我们今天来参加这个留学生专场招聘会,并不代表我们就一定要招海归,因为其他的线下招聘会我们也会经常去。我们在招聘时会考虑海归们的海外教育背景,但这并不能成为其求职加分的理由。”
除了有实际需求的用人单位以外,如浙江嘉兴、江苏南京等地方城市也以人才引流的方式前来招聘宣传。据南京市栖霞区某产业园人才办公司副主任张荣透露,他们此次前来主要是向海归们介绍当地的就业环境、人才政策等,“近年来,的确有越来越多的海归到二三线城市去就业、创业,但他们通常会遇到一个普遍性问题:水土不服,这说明他们在岗位适应性方面,并没有很快入乡随俗”。
专家献策
需向价值主义回归
“目前,出国留学人员在选择专业时,仍然会选择看起来热门的、起薪比较高的专业,如商科专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才的相对集中化。希望你们这些媒体能够多加引导,其实还有很多工程类、高科技类专业,都是紧缺的、就业前景不错的。”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孙建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2013年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中,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报告》对海归的薪酬还做了相关调查。其中,在薪酬预期上,海归们较往年已经趋于理性,有一半受访者期望月薪在5000-1万元区间。
对此,孙建明认为,海归们在选择出国留学动机时,的确会有一些功利主义,如镀金、移民等,但在求职时应该更多向价值主义回归。“举例来说,出国留学一年的费用是国内费用的10倍以上,肯定不能以这种比例来计算投入和回报,而是更应该关注留学背后的教育经历、国际化视野等。”